思政课: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
各位老师,同学们,同志们:
D的十八大以来,以XXX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,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。2014年5月,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,XXX总书记首次提出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重大论断,阐释了其内涵、意义。同年9月,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,XXX总书记指出:“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,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,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,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”2017年10月,D的SGA报告将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写入D章。2022年10月,D的XX大报告再次强调: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加强和改进D的民族工作。”这为做好新时代D的民族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。“习概论”课是用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推动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头脑,新增的一门思想ZZ理论课程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大原创论断,必须充分运用“习概论”课主渠道,实现将其系统性、全面性进课堂进头脑。
一、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融入“习概论”课教学的理论内涵
首先要深刻厘清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的理论内涵,在此基础上,探索其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核心要义。
(一)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的基本内涵。从构成来看,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是一个复合性词语,由“中华民族”“共同体”“铸牢”“意识”这几个词语复合而成。“中华民族”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近代学者梁启超提出来的。1901年,梁启超在《中国史叙论》一文中,首次提出了“中国民族”的概念。1905年,梁启超又写了《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》一文,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,并得出“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”的结论。也就是说,悠久的历史长河中
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版权声明
作者原创,不允许二次传播,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,追究法律责任。
微信订阅号
联系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