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090295:冯友兰:风雨中行走的哲学巨匠
2024-08-30 21:25:47 43

image.png

从传统士绅到现代哲学家——冯友兰的早年困惑与觉醒

根植传统的士绅家庭:儒家理想的开端

1895年,冯友兰出生于河南南阳的一个士绅家庭。家族世代秉持儒家传统,父亲冯祖谋虽然仕途不顺,却在家中严格教育子女,尤其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。从小,冯友兰耳濡目染,接受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熏陶。他的成长环境充满了儒家思想的熏陶,对《四书五经》的背诵成了他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然而,传统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,更是一种深植于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
冯友兰从小就被教导要做一个“君子”,要以道德和学识为根本。这种传统的士大夫理想,在少年冯友兰心中埋下了坚守文化和家国的种子。但同时,他也隐隐感受到,传统的道德教化在社会剧变的时代中似乎力不从心。随着清朝的灭亡和西方列强的侵入,冯友兰开始质疑,这些古老的教义是否真的能应对时代的挑战?这种矛盾的心理逐渐成为他哲学探索的原动力。

尽管如此,冯友兰还是选择了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。少年时期的他一度认为,依靠传统的儒家教育,自己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。然而,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,特别是清朝的灭亡和民国的成立,冯友兰意识到,单靠传统儒学已无法应对时代的挑战。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,他开始陷入深深的思考,这种思考也为他日后投身哲学研究埋下了伏笔。

北大的思想启蒙:新文化运动的洗礼

1915年,冯友兰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,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。当时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,思想激荡,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在这里广泛传播。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,这种开明的教育理念极大地冲击了冯友兰的传统认知。

在北大,冯友兰接触到了当时最前沿的西方哲学流派,如实用主义、唯物主义和进化论等。尤其是蔡元培的影响,促使冯友兰开始思考,如何将中西思想结合起来,为中国寻找一条新的思想道路。此时的他,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传统儒士,而是开始真正探讨中国未来的哲学可能性。

北大的几年间,冯友兰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西方思想,同时他依然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。他在学习西方哲学的同时,常常将其与儒家、道家思想相比较,试图找到二者之间的结合点。这种双重探索的经历,为他日后提出新理学体系打下了基础。

阅读全文
(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,您需要先开通VIP会员或者单篇付费下载!)

温馨提示:VIP用户可免费下载全站内容

查看会员权益说明>>

分享:

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点击下载
相关内容
    热门推荐
    • 本周热门
    • 本月热门
        二维码

        微信订阅号

        联系客服